2007年9月20日 星期四

[新聞] 探訪眷村 找尋諸羅共同記憶 (原來爺爺被採訪了)

探訪眷村 找尋諸羅共同記憶

呂素麗/嘉義報導

嘉義市民國路的麵食、空軍市場的熱鬧及建國二村的寧靜,隨著眷村拆除搬遷,這分與嘉義人緊緊相連的共同記憶,已逐漸被高聳新穎的經國新城現代化大樓所取代。昔日逢年過節眷村家家戶戶門前曬香腸、臘肉的景象似乎逐漸淡去。

市文化局有鑑於市區許多眷村都遭拆除,眷村文化流失,最近首度委託文史工作室─洪雅書房進行以民國路建國二村為主的「嘉義市眷村文化潛力發掘普查計畫」,透過對眷村的田野調查,訪問眷村耆老或第二代,進一步瞭解眷村文化。

這次負責訪查的有洪雅書房房主余國信、台大人類學系畢業的嘉義大學台灣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助理郭盈良及影像工作者侯建全等,3人都不是眷村子弟,他們以一個非眷村人的外部觀察者角色,訪問顏鼎元、馮方俊、邊慶和、曾萬存、張錡等5位眷村伯伯及關家瀛、蒲維誠、董台成等3位眷村第二代子弟,他們全部是建國二村的眷戶。

余國信說,民國路麵食街有它特殊的歷史淵源,它剛好是空軍的建國二村及陸軍的復興新村匯集之地,大陸各省分不同的飲食文化聚集,融合出多元化的文化特性,如四川人喜吃辣、江蘇人喜燒餅及山東饅頭,後來都融合在一起了。

仁愛路 第二空軍市場

建國二村裡因官階不同而共分9區,一區所住的以校級以上軍官較多,二區最大,以尉級官居多,也有不少是一等士官長,即總領班;三區與八區大小差不多,住的大多是士官長及士官,四區住的以駕駛班人員為主,如知名電視製作人王偉忠家就住在四區,有些駕駛兵後來升為士官,軍方在四區另外蓋了許多房子給士官住;五至七區住的多為飛行軍官,九區興建時間較晚,在延平街尾處。

眷村裡北方人居多,許多人自己桿麵皮、包水餃、做麵條、烙餅、包子、饅頭,自己吃,也開店做生意,逐漸形成民國路麵食街;逢年過節,眷村家家戶戶自己灌香腸、醃腊肉,家門前曬香腸、腊肉成為年節景緻。

空軍市場因建國二村而生,也因眷村拆除及新生路拓寬打通而滅;眷村拆除後,眷戶遷到原來建國一五六村基地改建的經國新城,十七個區塊四十四棟現代化高樓,容納嘉義縣市十八個老眷村2200多戶眷戶,新社區居住的多數是老人家,而橫跨社區的仁愛路已逐漸發展成為「空軍市場第二」的雛型。

眷村第二代也感受到眷戶遷入大樓後彼此間感情的疏離,眷村子弟、嘉義市新馨社區關懷營造協會理事長陳小鯨曾經辦過竹籬笆風華展覽,現在正著手寫眷村「村史」,希望為保留眷村文化盡力。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