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22日 星期五

台灣農業的下一步?

台灣農業的下一步?

台灣擁有傲人的農業科技,但是農業的生產力與生產人口卻逐年下降,許多農業界的人士及關心農業的非直接業務人士,對於整個農作產業的衰退卻一籌莫展,雖然常常在新聞報導中聽聞某區的特定農產品銷往國外,以及特定的產銷班因農作品質良好因而獲得極高的報酬,但是這也只是廣大農業人口中的一小部分,無法澤披全農業人口。
在老一輩的農民日漸減少,新一輩具有高級農業經濟管理知識及熱誠的農民進入此一產業的同時,是不是應該將我們的農業,自50年代的"農業培養工業、工業發展農業"(我想最後反而是工業危害農業)、70-80年代的"精緻農業、90年代的有機農業及一鄉鎮一特產,逐漸走到所謂的"精算農業",過去的農民是必須看天吃飯,風災、水災、旱災、病害、蟲害、土壤污染劣化等等,都會影響到農民的生計,加上前一年某種作物價格昂貴,後一年農民瘋狂搶種造成單一作物價格暴跌的情況,都對農民造成不小的傷害。因此,政府應該更加重視生產履歷及農民對於栽種前景的了解,若要發展精算農業,則必須從數個方向下手。
1.新一代農民的資訊教育,尤其是目前許多資訊的獲得逐漸從農會轉到網際網路,農會的功能在某些地區很強,在某些地區卻很弱。但是不可否認的,農會比政府單位對於農民更有直接的影響力。因此,農會要加強對於農民的協助,除了日常的溝通聯繫,了解該區農民預作之物種及時間,便可及早針對農民會遇到的生產衝擊問題加以防範,加上新一代農民對於資訊的引用,多來自於網際網路,另一個部分就必須從網路著手,輔導並補助農民裝設網路設備,教育其使用網路資訊,補充其對於新農業知識的進一步學習,期以達到了解適地適種的目標。
2.農作物栽培管理專業團隊的投入,過去農業學校、相關大專院校、農會、農試所及改良場,這些與農業息息相關,從培養農業基層人員到高階管理人員以及肥培診斷的專業技師,往往沒有很好的合縱連橫,造成資訊的斷層,使得農民無法獲得使其獲利最豐的資訊。目前,國內已開始發展所謂的植物醫生(包括台灣大學、中興大學、嘉義大學及屏東科技大學)制度,並推行至全國數個鄉鎮農會,成果良好,但是植物醫生只能針對作物的病害及蟲害給予完善的預防及治療之方法,對於當地四季氣候、土壤、水文適合栽種何種作物,並無能力給予建議,許多地區的農業成功靠的是前人的努力,及數十數百年來的試誤所形成的,但是土壤質地會改變,氣候暖化的效應加劇,若不更改作物的種類或者是栽培的方法,勢必在未來幾年內衝擊到已然衰弱的農業。因此,各鄉鎮農會若能在機構內增設農產品"產運銷"的管理團隊,對於當地來年的種植作物進行選種、肥培、病蟲害防治、收穫、分級包裝及銷售管道的各個項目進行規劃,則對該區的農業會有顯著的助益,而這就是"精算農業"的主要目的。
3.政府應投入更多心力加強控管農作物品種的育成及各地區栽種農作物的產量與品質,以及補助農業學術機構(包括改良場、農試所及各農業大學科系)研發更好的有機肥料及生物農藥,並協助各地農會建立上述的管理團隊,並且積極將各區團隊的成功經驗彙整成一個資料庫,並設計成一個農作物推薦栽種的軟體,當農民投入來年生產時,經由農會團隊的建議及資訊的收集,包括農民栽培田地的各項資訊,如土壤肥力、微生物相以及前幾年病害發生的流行病預測及蟲害監控等,配合輸入軟體後,所得出的推薦栽種作物,呈報給農會、當地改良場及農政單位,統計全國的農作資訊進行分配,列出各地可栽種作物之種類及栽種比例,作為來年全國作物栽種選擇及收成預估之建議。
精算農業不是新的知識,只是將過去未曾好好溝通的各項管道,予以合作及發展,讓台灣的農民能夠在各農業大國的夾擊下走出自己的道路,並獲得應有的報酬,再也不是看天吃飯。因此,政府的重視極其重要,若能夠將此一方式落實於台灣的農作物生產,則台灣的農業將立於不敗之地。

沒有留言: